听新闻
放大镜
郑月香——读书鉴赏《诸葛亮传》
2016-12-27 11:21:00  来源:
   大家好,我是第三支部预防局干警郑月香,今天的支部微党课我推荐大家一本书——《诸葛亮传》,并和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诸葛亮遗命薄葬一事的一些认识和感悟。 

  廉政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人在谈论廉政而庶民百姓,也都企盼执政的官员能够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然而历史上真正廉洁勤政的官员并不多.三国时期蜀汉承相诸葛亮却以他一生的实践成为中国历史上廉洁勤政的化身! 

  《诸葛亮传》是西晋史学家陈寿为诸葛亮所作的人物传记,选自《三国志》。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和个人的品质。 

  诸葛亮,后世对其人冠以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的高度赞誉。不仅仅在于其卓越的政治、经济、军事才能,还在于其自身的廉政建设下显示的高洁的人品。从其死后薄葬之风,显示出其崇高的人品,其作为,为廉政建设做好了表率。 

  亮躬耕于陇亩,没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任常予以讪笑,又加之其貌丑,在当地都为人所笑,只有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兴复汉室,成就三国鼎立的局势。一生功绩无数,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火烧赤壁……无论是在现今的《三国志》等正史记载中,还是在历史小说中,其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一直为人们所颂扬,及至《诫子书》中,其节俭廉洁之风仍然不曾断绝。 

  一、诸葛亮生平及其廉政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后世对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概括起来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戈摇卦 

  在其《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将简朴的风尚和静以养德的心怀传递给他的子嗣和后人们。除了显示出其内在的襟怀外,同时还赋予了他更加形象和静以养德,以培养高尚情怀的胸襟和气度。 

  其文学成就和治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前后《出师表》,不仅表现了忠于汉室的决心,同时也将其对先帝的无限感怀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将自己对后主刘禅的殷殷期待尽皆付于表中。后世对其评价,多溢美之词,同时又无所偏颇。《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更加显示了武侯之威风尚存于世,为民间带来福祉。 

  二、武侯遗命薄葬反映的实质问题 

  诸葛亮以天下为己任,自知命将不复存矣。遗命后世,留待其精神拱卫蜀汉基业。这是出于对汉室拱卫的良苦用心,同时也显示其复兴天下,回报刘备知遇之恩的深刻情怀。尽管是出于政治谋略上的考虑,但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综合当时魏蜀吴三国的统治地域,可以窥见武侯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远见卓识。吴国地处江东,水草丰美,人民多富庶,加上孙氏的治理方针和政治清明,使得吴国的统治一度优于曹魏和蜀汉。 

  据《三国志》记载: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诸葛亮杰出的才干,认定教化之功,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也因此,他在政治领域,事必躬亲。重视农业发展,赏罚分明,在北伐之前甚至做好了屯粮耕战的准备。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比如厚葬、比如以人头祭祀的陋习。为了促进汉中地区的发展,实现于民休养生息的良性发展,维护政治统治的长治久安。他的劝时农耕、开拓农田、兴修水利,促进了蜀汉人民生活的提高。其节俭之风,在政治领域掀起了效仿之功,那么其薄棺之葬的政治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统治阶级以自身行为对百官和民众做好表率,那么其内在的就会在社会上整个风气之中形成良好的渗透力,道不拾遗,官吏不污,也就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种行薄棺敛葬的作为,尽管与当时魏晋南北朝的厚葬之风大有违背,但其开启了吏治改革的一代廉洁之风。其丰功伟绩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都在彰显出其内在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前来拜谒的人民不绝如缕。时任当时蜀汉丞相,在古代的敛葬制度中,风光大葬,追求死后荣耀,是当时封建统治下,最理所当然的结局,这个结局就在于其生前和死后荣耀的共勉性,以最鲜明的方式表现出来。 

  尤其是魏晋以来,战争、杀戮、破坏,使得死后安宁的心态,在当时的时代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丞相一职在中国历史上,是继皇帝之后的高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地位、富贵唾手可得。就像魏晋之前握有重权者,能有此远见卓识去以一枚薄棺敛葬身形者,自古及今,世代罕见也。即便是元蒙统治时期的敛葬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团迷雾,那与蒙古文化社会风俗有关,无关乎节俭之风。到后世,风光大葬的官员臣子数不胜数。 

  他的临终遗命,敛葬一切从简。人已故去,其英灵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去改变奢侈之风。夫当志存高远,以先贤思想去修正自己身心,教导将士们身体力行,不贪不淫,将自己品行和修为都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三、诸葛亮崇高的人品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诗《蜀相》) 

  诸葛亮高洁的人品就在于其为回报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践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气度。诗圣杜甫的叹息,在于其现实主义的角色出发,哀民生之多艰。诸葛亮高洁的人品就在于人们推介他为蜀汉政权的殚精竭虑,为辅佐刘禅的呕心沥血,为旧主死后仍旧忠心耿耿的赞赏。即便是后世的帝王们,也都希望臣子们做到像诸葛亮那样的境界。这样民生、政权就会愈加巩固。 

  诸葛亮的人品、思想、政治才干、用兵、军事策略、富国安民、劝谏农桑之举,都从不同程度上显示出其思想精魂。在《三国志》的各类人物传记中,对诸葛亮廉洁之风的倡导,都有其严格的体现。《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是体现其政治上廉洁澄明。尤其是当时蜀国政治背景之下,诸葛亮行使法律较为严格,而国人却没有不佩服的,其廉政建设影响了蜀汉一朝。在他的影响之下,公众官员,文臣武将,大都行节俭之风尚,使得蜀国内政一度处于清廉局面。他的清廉还在于,不置产业,其生活简朴,不但没有家私,大将军邓芝在其死后,家里连多余的钱财都没有,妻子有时也不免忍受饥寒。蜀汉廉政的节俭建设,其功劳很大一部分都归结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其廉政思想也为后世的治国之道提供了借鉴。 

  他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去效仿和膜拜。即便是在今天,著名填词歌手方文山还以一首有名的《御龙归字谣》,盛赞诸葛亮的高风亮节。隆中对复兴业三分之策笑谈山野,御龙途九州月纶巾羽扇忆千年。诸葛亮《临终遗表》显示其财产共有:桑树800 株,薄田15 顷。他一生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死后又秘不发丧,拒绝厚葬。棺内拒绝任何器物折射出诸葛亮一生从俭,不示奢侈的生活作风! 

  《诫子书》,力劝其子做人的忠告,无不体现诸葛亮的一生重义轻利,为国奉俭的崇高思想境界!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公正俭廉的人生品德!进一步佐证了诸葛亮的微薄财产的不争事实! 

  诸葛亮在病重的时候,就把军中的大事托付给了大将姜维和杨仪,并告以他死后退军的密计。诸葛亮死后,姜维和杨仪按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有组织地整军而退。司马懿得知蜀军退却的消息,亲自领兵来追,杨仪领军作出了反击的行动,司马懿怕中计,没有敢再追,所以蜀军从容撤退到斜谷,然后才下令发丧。司马懿回到五丈原蜀兵原来的营地观察后赞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呀!鞠躬尽瘁流芳青史。 

  一代名相,足智多谋,白帝城托孤,没有听信故主遗命取而代之,以生前身后,无出其右,廉洁自律,让后世之人都觉得可歌可泣。在其死后,时人都觉伤悲,甚至敌军将领在攻下汉中时也在其坟前亲自祭拜。对其墓地周围加以保护,其崇高的思想品德,使得人们对他万分敬仰。 

  勤以养心,俭以养德,是诸葛亮对子孙的劝谏,同时也是对世人的劝谏。简朴生活有利于提高个人的自身修为,同时摆脱物质的控制,得到心灵上的超脱。刘备白帝城托孤有云: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刘备对其能力的高度肯定,子孙若贤德,可辅佐成一代英明之君,如果不成器,彼可取而代之。自古以来,皇帝的高位,是每一个有志男儿不惜一切代价去得到的。大好机会放于面前,诸葛亮依旧没有动心,足可见其高洁之态。其躬耕陇亩,自小的节俭生活,为其死后薄棺敛葬,奠定了思想基础。他以自身行为,身前死后事来表明其廉政之风,在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其后世棺木保存完好,以及人们对他的敬仰之心,有了相当完备的解说。

  编辑:jcw_xzylj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