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斜阳:“慈善”来者不善 看清诈捐假象
2019-06-19 10:12:00  来源:中国法治

  12月23日,名叫“同,生日”的网络筹款活动在微信朋友圈热转。用户只要在“分贝筹”平台输入生日,就会匹配一名相同生日的贫困儿童,直接通过微信为其捐赠1元钱,不到两天时间,该活动募集到捐款近300万元。然而,细心的网友发现,在该活动的募捐页面上,有的孩子头像相同,却以不同名字出现在不同页面,并显示不同生日。(人民网,12月29日)   近年来披着“慈善”外衣的诈捐门层数不穷,博得了心存善念之人的眼球。慈善捐赠本是好意,为的是帮助经济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切身所需,摆脱现实困境,走出心理阴霾。但是社会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的善念,走上了旁门左道。如同“罗笑笑事件”里面的父亲罗尔,他虽然拥有三套房产,个人经济条件并不会因为高额医药费用而捉襟见肘,却不用于救助自己的亲身女儿,凭着《罗某某,你给我站住》一文在朋友圈引发轩然大波,打赏很快突破单日5万元上限。然而经网友披露,罗尔承认有多处房产,利用公众号诈捐。最终以微信平台发声,将打赏金额原路退还捐款人而告终。虽然这一事件划上了句号,但是这类诈骗案件却花样翻新,让人们大跌眼镜。“同,生日”的筹款活动便是利用了人们的善念,且小额打赏金额并不会对个人造成太大的经济压力。但积少成多,汇聚千万网民的“小钱”最终变成诈捐大戏的“大钱”,让人防不胜防。   笔者认为:诈捐骗局给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一方面,伤害了人们的善良之心:骗局被揭穿,善款被退回,弥补的只是人们的经济损失,却不能弥补人们行善被骗的心理障碍,长此以往古人描摹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将会离我们渐行渐远;另一方面,伤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不懂得网络宣传、不懂得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法律援助、经济救助,真正成为了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却不能获得社会的资助。因此,提高诈捐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结合案例大力宣传《慈善法》相关热门条款,严格管控慈善机构等等措施,值得我们去探索并且身体力行!

  编辑:张幸